查看原文
其他

唤醒儿童思考的力量:乡村老师也经此发现自我,看见教育

故事田公益项目组 故事田阅读
2024-09-05

今年暑假期间,“故事田”儿童哲学公益项目组与项目教师所在地湖南新化县、河南商丘市联动,自主举办两期种子教师线下思辨工作坊,并邀请和支持教师参加厦门、南京、长沙的儿童哲学培训,教师们带着实践中的疑问和期待而来,也将所思所学诉诸笔下,走向共同目标下的实践。

为什么乡村的孩子需要思辨、儿童哲学?福建三明建宁县里心中心小学四年级老师王纯这样说: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很重要,这对于他们认识世界、社会,解决问题都有益处。学会思考,以个人内在的力量去解决未来遇到的一些挫折或者困难,从而更好地生活。这也是“故事田”儿童哲学公益项目的出发点之一。如何更好地将思辨与哲学带到乡村?教师是关键。无论学生如何变动,一位具备批判性思维认知、开展思辨教学、带领哲学探究的村小老师,将一次次唤醒儿童思考的力量,影响周边的教育人,同时也可能从思辨和哲学的角度来反思和提升自我。

#1

从思辨出发,

走向更广阔的教育行思

李星(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桑梓镇集星完小)
在我报名参加由“故事田”组织的儿童哲学思辨课《从提问到追问,创建对话式思辨课堂》之后,“什么是思辨?”“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思辨型老师?”“怎样把思辨运用到数学课堂之中?”“怎样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?”这一连串问题引发我的思考。思辨源自儿童的内在需要。所谓“思”,是分析、梳理、比较、类比、推理、原理探索、质疑等思维活动。所谓“辨”,是辨析态度与立场、评价人和事、辨别是非。在探讨的过程中,我们的大脑一直处于思维活跃的状态,不断思考。
思辨是一种教学观、儿童观,体现在生活的细节里、课堂的方法中。陈佩男老师分享到,传统课堂是由老师告诉学生,让学生觉得就应该这样,不能有所改变;而思辨课是让学生在思辨的过程中得出自己的结论,让学生知道事情有两面性,并非固定不变,这会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,让他们敢于尝试。陈佩男老师用自身思辨教学之旅的实例,阐释如何设计一堂课:“质疑—小组合作—追问”,让学生的答案多元化,以提问的形式得出结论,当追问进行不下去时,可以把“结论”换成“提问”。
思辨课是为了让学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,而上思辨课也是为了教师自己,让自己成为有主见、有影响力和说服力的人,让教师拥有着独立和自由的人格。之于我,思辨的力量带来更多我对教育的思考:
  • 思辨之于教师:OpenAI研究显示,科学性和批判性思维或许是人类工作的救星。教师不能过度依赖感性和直觉,而要培养理性和批判性思维,这也要求教师要有新的教育理念,用思辨性情境、思辨性问题、思辨性对话来建构学生主体思维方式,并鼓励学生追问,培养学生“打破砂锅问到底”的思维品质。

  • 思辨之于学生: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,学生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只是机械性地接受知识,而需要思辨型的课堂,培养好奇心,让思维更加开放和活跃,敢于批判质疑,勤于思考。

  • 思辨之于家庭教育:比如我带孩子读《世界上最大的房子》,我便会问她:为什么这只蜗牛想拥有最大的房子?拥有最大的房子真的好吗?好与不好怎么区分……

  • 思辨之于数学课:比如在五年级课程《认识方程》中,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式,教师说出什么叫方程和方程的注意事项,再让学生判断方程,一堂教学便完成了。但如果把它变成思辨课,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推导,最后得出方程的定义和注意事项,学生会因此掌握得更牢固。

#2

走近儿童哲学,赋予孩

子一个完整的眼光看世界

马海东(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红旗学区)
从每一节课任务式地看直播,到有效参与讨论发言过渡,我参与了中年级段的所有课程,并实现教师自由授课,孩子们越来越喜欢上每周一节的儿童哲学课。

每周三上午,我都会提前打印好学习单,快速浏览一遍教学内容,勾画出需在课堂上注意的问题和要点;中午会利用午休时间再细细过一遍教师学习单,对每个问题的答案进行预设,并思考哪些问题可以通过哪些有效的追问对思考进行延展。儿童哲学课程给孩子们带来的变化是可喜的,孩子们课堂上的小动作变少了,注意力也越来越集中,很多科任教师反映孩子们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,每天都有很多脑洞大开的问题在思考墙上“冒”出来。通过近几年的课程学习,红咀小学的儿童哲学鲜活且生动,已经自然而然地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,让课堂充满哲思、妙趣横生。

一直以来,我认为儿童哲学大部分以启蒙为出发点,抛开那些繁复冗杂的哲学知识,哲学的内在精神是对世界的好奇、对知识的渴望、对思考无止境的追求,这应在任何教育阶段,尤其是基础教育中有所体现,而如何激发孩子们的兴趣,正是我苦苦思考的一个问题。
在进一步探寻儿童哲学的奥秘,充实自身儿童哲学的理论与实践的过程中,厦门大学黄睿博士的展示课出于文本却又高于文本,他从开始“目光炯炯看向谁(学生分组记名字)”便融入社会情感学,从选择刺激物“井底之蛙”到问题的设计与选择,在问题的探究中更对语境思维进行创新运用,让井底之蛙走出深井、走向大海,引发学生对未知困难的思考与讨论。
辅仁大学高浩容博士展示了基于丰富哲学背景的上课模式,从Q1“一定要卧薪尝胆吗?”开始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可以用其他方式解决困难,引发学生从个人目的和群体目的去考量,通过情境假设,通过投票、既得利益等多角度思考Q5“勾践的做法是对还是错?”,概念与举例往复出现,也许儿童哲学课的设计正应如此。在课程展示中,我们的小组从“尾生抱柱”的故事入手,通过知故事、联生活、断价值三个方面,让孩子们思考:遵守约定和具体条件是不矛盾的、有关联性的,面临选择时,在不违背人本善的原则下,要懂得权衡利弊,知道变通。“虽不能至,心向往之”,每一次学习都是一场渐行渐远的修行,儿童哲学视野的开阔、师生思维的对话与碰撞,让我经由课堂中的角色转换、思考问题逆向推进、提出哲学问题方面的迭代,为孩子带去更广阔的看世界的眼光。

#3

为孩子们带去儿童哲学,

需要先成为会思考的教师

牟静(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红咀小学)
“儿童哲学”概念最先由李普曼提出,儿童哲学课程则是一种打破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先进教育课程模式,新课标也提出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、提出问题的能力,即会质疑的能力,那么我们就要认识到儿童思维的独特性,尊重并欣赏儿童的创意与表现,愿意规划并引导儿童走向会质疑的道路。
而这条道路的开拓,离不开优秀刺激物的选择与应用,台湾辅仁大学潘小慧教授以儒家经典为例,结合适当的优秀刺激物,记录并引导儿童思考的发展,从为何(原因)到如何(方式方法),达到儿童哲学课发展儿童思维的目的。
竞争与合作乍看之下是一对不可调和的、互相对立的存在,但在儿童哲学课程实践中,竞争与合作以相辅相成的关系出现在课堂中,要进行儿童哲学课程,就要求教师用某种方式将竞争与合作的双重优势发挥出来。杭州师范大学高振宇教授认为有三个策略以帮助实现竞合:设立共享共同共赢的目标体系;营造支持自主和反馈信息丰裕有效的竞合环境;组建相互关心与理解的亲密竞合伙伴关系。
可见教师在儿童哲学课堂中的重要作用,要进行儿童哲学,首先应具备教师哲学,教师应该是一名“哲学家”,必须向儿童示范自己在永无止境的追寻意义的路上。如此,教师需做到:阐明教学观念、思想、信念;描述自己在儿童哲学课堂中如何教、学;揭示这样教、学的影响;反思自己的教、学。做到这四点,让自己的教与学在实践中落地生根。
道虽迩,不行不至,在引导儿童走向哲学思考的路上,一腔热血需要丰厚的知识土壤来培育,让儿童哲学真正落地生根。

#4

锚定表达输出的底层逻

辑,让思辨力不断生成

罗雅晴(独立教师)
传统口才课的更多时间在教孩子如何发音咬字;如何在朗诵文本时运用停顿重音的技巧;如何在故事表演中声情并茂;利用舞台实践的机会检验教学成果。但在演讲和辩论教学中,我开始怀疑:这样的“口才”真的是“有用”的表达吗?看上去花团锦簇的课程内容到底能给孩子带来什么?我意识到,表达不能仅仅停留在外在的表达技巧上,孩子真正需要掌握的是表达输出的底层逻辑——思维。
当一个老师开始习惯性反思自己的教学时,这无疑是一个成长突破的信号,在不断的信息检索中,我发现了契合我的需求和认知的关键词:思辨力。

在暑期公益思辨工作坊中,老师们只专注于两件事:如何提出好的问题?如何回应孩子的问题?余昆老师分享的“问题四象限”更像是给老师一种重新认识学生的方法,培养独立思考的孩子绝不是教师单向输出就能完成的目标,而要通过不断对话、讨论,给每个孩子参与话题的机会,而这种机会就可以从“问题情境”开启。

当教师能够把提问作为教学的必要流程,我们必然更容易看到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:有些学生能够一言直击核心;有些学生甚至不明白老师在说什么;有些学生并不认可“标准”答案……通过使用这个工具,学生能够意识到哪些问题值得探究、哪些主题更有挖掘的价值,能够发现并提出好的问题本身就是好的开始。
那么思辨教学的结果评价怎样做可视化呈现?在课程推广的过程中,怎么知道孩子进步了?其实,思辨教学是开放的、不断生成的,最终的课程评价也不可能一劳永逸、立竿见影。对学生思辨表达能力的考评确实很难,它不是独立存在的步骤,而应是循序渐进的过程,贯彻于整个思辨教学中。
打开思路,丰富孩子们的实践形式,比如用一次主题辩论会来体现学生的理性表达和观点清晰度;用一次家庭会议组织来感受孩子在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;还可以做即兴演讲、思维导图讲解员、旅行攻略大赛……教师们的任务就是做好引导者和促进者,把舞台留给孩子去发光。
儿童哲学不是学院式的哲学教学,但其母题与哲学的议题息息相关,日常如伦理学、逻辑学,外延如环境哲学、社会政治哲学的议题,抽象如美学、心灵哲学、知识论。“故事田”项目与学生一起理解孝慈、信誉、权利、尊重、妥协、正义等议题,这些话题即使教给成人尚且不易,在小学阶段的儿童中教学则更难。哲学是思辨的学问,儿童哲学也必须以思考取代灌输,以探究取代注入,这对教师的要求相当高。
针对教师们的需求,我们将抽象的哲学议题化为具体的文本问题,于乡村师生(城市师生也如此),这种偏向于文本和生活化的转变何尝不是更好的方式?我们也发现,最为重要的是“提问”和“追问”。在阅读、实践和梳理中,我们采用“问题四象限”,提出“思辨提问七法”,整理了“追问的四种方法”,也不断摸索“思辨问题的目标设计”,以此来支持初入者进入开放性、深度思考的文本思辨,并在无声之中进入儿童哲学,成为思辨型教师。
-END-
作者 | “故事田”儿童哲学公益项目组
来源 | 《優教育》第40期
申明 | 文章内容贵在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。如有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在文末或后台留言联系。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故事田阅读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