唤醒儿童思考的力量:乡村老师也经此发现自我,看见教育
今年暑假期间,“故事田”儿童哲学公益项目组与项目教师所在地湖南新化县、河南商丘市联动,自主举办两期种子教师线下思辨工作坊,并邀请和支持教师参加厦门、南京、长沙的儿童哲学培训,教师们带着实践中的疑问和期待而来,也将所思所学诉诸笔下,走向共同目标下的实践。
#1
从思辨出发,
走向更广阔的教育行思
思辨之于教师:OpenAI研究显示,科学性和批判性思维或许是人类工作的救星。教师不能过度依赖感性和直觉,而要培养理性和批判性思维,这也要求教师要有新的教育理念,用思辨性情境、思辨性问题、思辨性对话来建构学生主体思维方式,并鼓励学生追问,培养学生“打破砂锅问到底”的思维品质。
思辨之于学生: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,学生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只是机械性地接受知识,而需要思辨型的课堂,培养好奇心,让思维更加开放和活跃,敢于批判质疑,勤于思考。
思辨之于家庭教育:比如我带孩子读《世界上最大的房子》,我便会问她:为什么这只蜗牛想拥有最大的房子?拥有最大的房子真的好吗?好与不好怎么区分……
思辨之于数学课:比如在五年级课程《认识方程》中,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式,教师说出什么叫方程和方程的注意事项,再让学生判断方程,一堂教学便完成了。但如果把它变成思辨课,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推导,最后得出方程的定义和注意事项,学生会因此掌握得更牢固。
#2
走近儿童哲学,赋予孩
子一个完整的眼光看世界
每周三上午,我都会提前打印好学习单,快速浏览一遍教学内容,勾画出需在课堂上注意的问题和要点;中午会利用午休时间再细细过一遍教师学习单,对每个问题的答案进行预设,并思考哪些问题可以通过哪些有效的追问对思考进行延展。儿童哲学课程给孩子们带来的变化是可喜的,孩子们课堂上的小动作变少了,注意力也越来越集中,很多科任教师反映孩子们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,每天都有很多脑洞大开的问题在思考墙上“冒”出来。通过近几年的课程学习,红咀小学的儿童哲学鲜活且生动,已经自然而然地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,让课堂充满哲思、妙趣横生。
辅仁大学高浩容博士展示了基于丰富哲学背景的上课模式,从Q1“一定要卧薪尝胆吗?”开始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可以用其他方式解决困难,引发学生从个人目的和群体目的去考量,通过情境假设,通过投票、既得利益等多角度思考Q5“勾践的做法是对还是错?”,概念与举例往复出现,也许儿童哲学课的设计正应如此。在课程展示中,我们的小组从“尾生抱柱”的故事入手,通过知故事、联生活、断价值三个方面,让孩子们思考:遵守约定和具体条件是不矛盾的、有关联性的,面临选择时,在不违背人本善的原则下,要懂得权衡利弊,知道变通。“虽不能至,心向往之”,每一次学习都是一场渐行渐远的修行,儿童哲学视野的开阔、师生思维的对话与碰撞,让我经由课堂中的角色转换、思考问题逆向推进、提出哲学问题方面的迭代,为孩子带去更广阔的看世界的眼光。
#3
为孩子们带去儿童哲学,
需要先成为会思考的教师
#4
锚定表达输出的底层逻
辑,让思辨力不断生成
在暑期公益思辨工作坊中,老师们只专注于两件事:如何提出好的问题?如何回应孩子的问题?余昆老师分享的“问题四象限”更像是给老师一种重新认识学生的方法,培养独立思考的孩子绝不是教师单向输出就能完成的目标,而要通过不断对话、讨论,给每个孩子参与话题的机会,而这种机会就可以从“问题情境”开启。
打开思路,丰富孩子们的实践形式,比如用一次主题辩论会来体现学生的理性表达和观点清晰度;用一次家庭会议组织来感受孩子在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;还可以做即兴演讲、思维导图讲解员、旅行攻略大赛……教师们的任务就是做好引导者和促进者,把舞台留给孩子去发光。